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必然
——深刻领悟“中国—中亚精神”的宏阔意涵
□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17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成功举行。本届峰会最突出的亮点是,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中亚精神”,并精辟地将其核心要义概括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中国—中亚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淘洗、于时代风云中淬炼,深深植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实践沃土,深刻回应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对共同发展的时代呼唤,更是以其鲜明的合作共赢品格和超越零和的实践逻辑,在变乱交织的当今世界,为国际关系健康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
源于实践的深刻凝练:
一部风雨同舟的合作史
精神之树,必植根于实践的沃土。“中国—中亚精神”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厚重的历史根基与现实土壤。
回望历史,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浩荡史诗。这份跨越千年的情谊,为今天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进入新时代,这种友好传统在更为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得到淬炼与升华。三十多年来,中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与中亚各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长达3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变成了连接彼此的和平纽带与合作桥梁。这正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最朴素、也最坚实的起点。
这份宝贵的政治互信,在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的严峻考验中得到巩固。面对“三股势力”的共同威胁,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共享情报、联合演训、协同打击,共同构筑起地区安全的坚固屏障。这“同声相应”的背后,是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坚定支持,是“不做任何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的庄严承诺。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亚首提“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余年来,从横贯大漠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到穿越天山、将化天堑为通途的中吉乌铁路;从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东大门”无水港,到中亚各国日益普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哈萨克斯坦民众盛赞的阿拉木图光伏电站,到塔吉克斯坦急需的杜尚别热电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正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国—中亚精神”的每一个字,都烙印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交往的真实足迹。它是一部用真诚与信义书写的合作史,因其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故而根基稳固、底蕴厚重。
着眼未来的思想引领:
一条共同现代化的新路径
“中国—中亚精神”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擘画。它为六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特别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这一核心要义,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开辟了更广阔、更具时代性的新前景。
中国从不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致力于与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与中亚五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一直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国与中亚国家务实合作破解的是发展难题,汇聚的是共进力量,托举的是共同繁荣。中国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与各国携手奔赴宽广的共同现代化之路。
“共同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开创性的理念。它旗帜鲜明地摒弃了那种赢者通吃、导致中心—边缘依附的旧式现代化逻辑。中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同时,真诚地与中亚伙伴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分享治理经验,协力推动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其中,既有《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的出版,分享减贫的中国经验,也有中方决定设立的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未来两年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回应中亚渴望振兴、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这种“立己达人”的东方智慧与胸襟,为“共同现代化”这一命题,给出了更加包容、普惠的中国方案。
思想的引领与务实的合作,需要通过稳定、高效的机制加以固化和推进,确保其不因一时一事而动摇,并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中国—中亚精神”转化为造福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的物质力量离不开机制的保障。从元首会晤机制,到全面运行的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从13个部级合作平台相继建立,到突破100对的友城关系;直至此次峰会签署的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的原则固定下来……这一切都表明,在“中国—中亚精神”引领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正朝着更加结构化、制度化、长期化方向迈进,其锚定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休戚与共、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汇聚共识的重要启示:
一份破解全球困局的新方案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中国—中亚精神”的意义已远超双边和区域范畴。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流涌动的当下,它鲜明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精神底色,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份极富启迪意义的中国—中亚方案。
它是一面“和平镜”,映照出与“丛林法则”截然不同的交往之道。当一些国家仍在迷信实力地位,动辄挥舞关税大棒、煽动地缘对抗之时,“中国—中亚精神”所倡导的“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无疑是一股清流。
它是一扇“文明窗”,展现了“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中国—中亚精神”的内核,包含了中华文明“讲信修睦”、“兼爱非攻”、“立己达人”的文化基因。它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狭隘视野,主张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它是一座“发展桥”,为全球南方团结自强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是平等互利的南南合作典范。它既非援助国的施舍,也非地缘政治的附庸,而是发展伙伴间的平等相待、彼此成就。
“中国—中亚精神”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呼唤。
行大道者得人心,凝众志者成其远。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不能倒退,应当向前;世界不能分裂,应当团结;人类不能回到丛林法则,应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精神”,这份源于实践、引领未来、汇聚共识的思想财富,正是这一伟大愿景的生动实践和有力证明。展望未来,“中国—中亚精神”必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参与记者:李奥、郑钰、白舸、蒋超、蒋彪)
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