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799号提案的答复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24-06-03 00:00 

胡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省文旅厅围绕新媒体开展数字化记录、宣传推广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扎实开展非遗数字化记录。自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99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目前有54个已经完成项目验收,其中张向东等8个记录成果在国家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优秀数量排在全国前列。

二、 拍摄河北非遗宣传片。2023年,拍摄了河北非遗主题宣传片、大运河沿线非遗短视频、非遗里的河北短视频61个,在河北新闻网网站,燕赵都市报新媒体平台等近20个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媒体矩阵,累计发布稿件900余篇,累计阅读量4500万余次。

三、 完成《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拍摄。2023年6月份在保定易县太行水镇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完成《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拍摄工作。河北省内的正定常山战鼓、曲阳石雕、蔚县剪纸、吴桥杂技等32项非遗项目在节目中亮相,央视频app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微博浏览量超1亿次,在全网、全社会掀起一股强劲的河北非遗热。

四、 建设河北省非遗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加强非遗数字化管理,建立了河北省非遗基础数据动态管理系统,包括非遗基础数据库、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动态管理、初次录入、统计分析、系统管理6大模块,能够进行信息采集、申报、评估和基于管理需求的统计分析,解决因数字化管理薄弱导致的基层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管理不规范、数据报备不及时、传承人状态数据更新迟缓、纸质项目申报评审程序繁杂等系列问题。

五、 注重大型活动新媒体宣传推广。近几年,省文旅厅充分挖掘各地根植当地文化和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打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定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全国鼓王大会、“长城脚下话非遗”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活动中利用新媒体,全方位开展宣传推广,多次登上热搜。例如2024“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活动在网络上掀起了热潮,两千余万观众观看了线上活动直播,累计超过1亿人次参与了“云登长城接龙祝福祖国”活动,全网发布活动相关信息共4392条,相关报道累计影响受众破10.38亿。2024端午·雄安非遗大会,组织河北文旅宣传矩阵、冀云客户端等20多家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总浏览量超1亿。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社等50余家媒体给予突出报道,河北日报在头版进行图文深度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利用新媒体力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化全媒体合作,丰富传播手段,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

一是创新传播方式,增加非遗曝光度。省市县三级联动,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官方账号,发布有关非遗项目的相关资讯、图片、视频等,形成矩阵式传播,吸引更大范围人群的关注。

二是线上线下结合,将新媒体技术引入现实场景。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示馆、“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增加高科技展陈方式,利用vr、ar等技术扩展提升非遗的传承和展示的维度,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了解非遗。

三是加强非遗人群的新媒体素养培训。实施传承人研培计划和全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振兴提升行动,开设相关课程、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非遗人群进行新媒体培训,增强新媒体宣传推广意识和新媒体的运作方法,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打造百项优秀非遗产品,建立非遗传统工艺产品电子资源库。

四是不断完善河北省非遗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组织各市县开展基础历史数据填报录入工作,截至目前,系统中共录入非遗项目8992项信息,非遗传承人6340条信息。拟于年底前完成各市县的基础历史数据录入工作,形成河北省非遗电子数据档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