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622号提案的答复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24-06-03 00:00 

民盟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强化基础保障,凝聚非遗保护合力。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河北省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省委统战部等20个部门共同推动非遗保护,推动建立全国长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并争取秘书处落户河北,形成统筹高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制度保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河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十余项。增强财政保障,自2013年以来省级非遗保护经费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特别是争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3.8亿元。

二、 加强资源调查,夯实非遗工作基础。组织开展非遗调查,开展雄安新区非遗普查和长城沿线非遗资源田野调查,绘制了雄安非遗分布图,整理编印《雄安新区非遗项目汇编》《沿着长城看非遗—河北长城非遗旅游手册》等系列调研成果。扎实开展非遗记录,先后组织开展99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完成54项,其中8个记录在国家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优秀数量排在全国前列。完成大运河沿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短视频记录30个。

三、 健全名录体系,推动非遗分级分类保护。全面建立四级项目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共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6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均位居全国第五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9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47人。加强整体性保护,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沿线的非遗保护工作。命名吴桥杂技等1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等一批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中心。扎实推进分类保护,实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18项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推动杂技繁荣发展,高标准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恢复举办“九月庙会”。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排河北梆子《李保国》等一批精品剧目,叫响“北方戏窝子”文化品牌。

四、 创新传承路径,激发非遗传承内生动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非遗传承人补助投入力度,2018年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经费资助由每人每年3000元增加至6000元。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先后组织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37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超1300人次。加强非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非遗进教材、进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指导河北美术学院开设非遗本科专业。联合省教育厅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传播基地32家,形成一批高质量论文专著。

五、 加强宣传展示,打造非遗传播品牌。发挥非遗赋能城市文化功能,充分挖掘根植各地文化和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定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全国鼓王大会、雄安非遗大会等一批非遗主题的城市品牌文化活动。开展非遗展示传播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假日开展大型非遗展示活动,联合京津共同创办“京津冀非遗联展”,并连续举办六届,组织长城沿线15省(区、市)连续三年开展“长城脚下话非遗”。促进交流互鉴,积极选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法艺术大展等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在美国、奥地利、埃及等国家举办非遗交流展。

六、 活化转化利用,探索融合发展路径。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设立省级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2家,其中衡水老白干等3家企业入选2023-2025年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河北被列入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制定《“非遗 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会同省人社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认定非遗工坊592家,曲阳陈氏定瓷等5个非遗工坊被认定为典型案例。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在全省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电子地图,打造唐山宴、保定宴博览馆、吴桥杂技大世界等一批非遗旅游融合体验中心。石家庄井陉南横口陶瓷水镇、张家口大境门景区、承德丰宁马镇等古镇、唐山南湖景区、保定易县太行水镇等景区将非遗融入旅游,促进了非遗旅游“双赢”。

正如提案所提到的,虽然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保护意识普及不够、各级投入不足、传承人培养有短板、发展载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非遗生存和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结合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结合工作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

一是完善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政策机制。结合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工作,有针对性性地开展《河北省非遗保护条例》调研研究,争取在立法层面对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机制、财政投入上有所推动。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非遗项目保护规划、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考核评估、非遗分级分类保护传承等领域的政策文件,坚持和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非遗保护工作,强化合作联动、整合有效资源,建立制度化、日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二是夯实非遗发展基础。继续优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结构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增强非遗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传承队伍建设,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开展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增强非遗传承存续活力。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加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评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根据其从事生产表演创作以及核心技能艺能提升以及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参加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普及教育活动、参与非遗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动态管理。

三是创新非遗发展路径。以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撬动点,继续推动开展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在“一县一品”基础上,立足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产品创新”两个着力点,通过推动百位非遗工坊带头人能力提升,带动百项传统工艺非遗项目品质培优,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非遗工坊带头人,评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出创意独特、内涵深刻、品质优良,能够突出体现河北文化形象、代表河北传统工艺品质、适合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的非遗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和现代生活结合,用市场和产业手段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补齐传统工艺发展守正不够、创新不足、能力不强等短板。

四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路径,制定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助力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拓宽“非遗 ”发展路径,遴选民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旅游空间推荐目录,运用企业优惠、传承群体引导等方式使非遗与旅游融得进、扎得住。依托正定古城街区、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易县太行水镇、峰峰磁州窑艺术街区等街区,指导各市培育一批非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氛围浓厚、效果显著、示范引领的非遗文化街区。在具备条件的景区建立非遗工坊、展示馆(厅)、传承体验所(点)、传承人工作室等,进一步激活非遗与旅游内在潜能。

五是注重非遗传播活动品牌培育。继续深挖根植当地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赋能城市建设,在民俗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持续办好非遗活动。同时,主动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战略,继续举办蔚县全国剪纸大会、沧州全国运河鼓书大会等系列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旅品牌。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注重互联网传播和新媒体拓展,用新媒体讲好非遗“老故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