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成立博物馆联盟,建设科普课程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3年3月23日,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成立“河北省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省内数家博物馆成为成员单位,共同致力于推动省内科技类场馆、文化类场馆、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之间纵横联动、跨界合作,共同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
全省文博单位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对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结合传统节日、国际博物馆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科技月”等主题,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文化体验、研学实践、科普讲座、节日宣传等,特别是策划和开展的专题活动,受到群众好评。河北博物院为响应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推出“科技感十足的中山王厝铁足铜鼎”互联网科普宣传活动;2023年科普周之际,河北博物院还推出“文物赋能美好生活”主题活动。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2021~2023年相继开展了“扫地机器人”“爱护环境,保护鸟类”“神奇的万花筒”“力学主题——单摆”“力学主题——连通器”“电学主题—发报机”等共计60余次公益科普活动。
全省博物馆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大力开展科普知识教育,开发历史类教育项目,强化面向中小学的展览服务,创新展览形式,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加强馆校共建合作,把社会科技教育纳入了博物馆建设体系之中,以“馆校社”为载体,实施了系列科普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如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等,与全市数十家中小学均建立了合作模式,调整了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讲解内容,采取“分众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研究性的结合,做到了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全省博物馆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文化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博辩论赛、培训小志愿者、征文比赛、文化体验活动,开设博物馆文化课程,促进博物馆知识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普及。如:保定市水利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科普基地的功能,先后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等十几家单位合作,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磁山文化博物馆联合北京市、邯郸市等研学教育平台和省、市博物馆研学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完善磁山文化研学课程,打造以磁山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品牌。邺城考古博物馆邀请中小学生到馆进行研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同时,丰富科普资源供给,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遴选导向鲜明的科普教育基地,纳入各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目录。将各级博物馆纳入“河北省科普地图”,有序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等场馆开展科学实践。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加强研学基地建设。实施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建设2个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18个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遴选了四批全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全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有序组织学生实践。鼓励各类科普场馆根据当地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调整开放时间,为中小学实践活动提供绿色通道。要求中小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不少于1次的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科普实践活动。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将与省科协、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动发力,共同推动博物馆更好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服务。一是统筹社会资源。推动省内高校面向中小学开放校内的博物馆和实验室,鼓励高校教师参与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完善研学制度。推动研学课程设计融入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元素,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和科学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提升研学品质。积极探索推进研学实践教育的有效方法,科学开发研学课程,突出研学实践教育的教育性、课程性、实践性和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