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立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做好基础工作,形成旅游促“三交”环境氛围
(一)进一步加强智力支持
依托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在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等5家单位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聘请20名专家组成省民族工作智库。会同北京、天津民宗委举办民族工作协同发展座谈会,建立京津冀民族理论研究高端智库,首批入库专家34名。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举办“承德与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启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编纂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联合省教育厅等11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在邯郸市召开全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摩推进会。组织开展全省第14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共举办各类宣传活动3000余场次,发放宣传品58万余份,参与群众超过740余万人次。持续擦亮“石榴花开·媒体走基层”宣传品牌,在省以上媒体推出报道41篇,大力推广“道中华”公众号,开辟“两带多节点创建掠影”“燕赵三交史话”等专栏,新增关注人数23.8万人,发布文章、视频1344条,成为讲好河北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重要窗口。
(三)进一步加强法治保障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具体体现,保护文化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是长城文化资源大省,颁布了《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率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立法。出台《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填补了大运河法治保护的立法空白。关于探索出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下一步工作中将加强立法调研,待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文件后及时跟进。
二、 做好提质升级,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
(一)打造主题线路
推出长城“万里茶道”多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文化体验线路,塞外重镇张家口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打造长城边塞商贸文化线路,重点展现中华各民族间交流融合和对外贸易的历史。指导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民族县入选第一批河北旅游名县创建名单,民族特色的丰宁县云慢疏林大草原景区、张北县天保那苏图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二)丰富载体形式
在承德市召开中国演出行业发展研讨会,汇聚全国优质演艺资源,推动以民族融合、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梦入避暑山庄》《草原丝路》等文旅演艺品牌不断打磨提升,将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呈现。组织编写《河北地名文化探源》,以地名为切入点、以讲好河北故事为核心,对以承德等民族地区为代表的地名文化展开详实阐释,传承弘扬中国地名文化、揭示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共同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三)抓好培训指导
指导承德市编印出版《承德导游词精选再编》,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阐释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全市5000余名持证导游员进行专门培训,进一步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开展“2023年第三届河北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暨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素质提升项目”,组织开展2023年河北省红色旅游讲解员素质提升培训,
三、 做好宣传推介,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
(一)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推介
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先后举办“冬季游河北、福地过大年”“春暖花开 香约河北”“中国坝上草原欢乐季”“长城之约”金秋旅游季、“河北省金秋夜游欢乐季”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整合全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集中宣传推介,吸引京津游客到河北,感受河北各民族“三交”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二)多方位宣传提高知名度
在微信、微博、抖音等8大平台开通了官方账号,构建官方新媒体宣传矩阵,与省内各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联合推出专栏、专刊、专题等,宣传介绍河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族团结。创新搭建“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平台,为企业营销提供新渠道。开展东方甄选河北行活动,6天时间深度解读25个文旅场所,直播观看超1.5亿人次,全网点击量超10亿人次,吸引全国群众前来体验,变“流量”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