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一、 以补齐设施建设短板为抓手,乡村文化建设体系逐步健全。强化标准引领,制订印发《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新时期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在全省部署推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攻坚行动,强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提质、提档升级。依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程实施,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建共享,截至2023年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率提升至9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五个一”达标率提升至98%。
二、 以开展惠民演出为抓手,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体系逐步完善。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要要求,深入实施戏曲进乡村工作,将戏曲进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有力促进了戏曲艺术在广大乡村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力度,切实改善濒危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使濒危剧种有人演、有人传、有人看,“十四五”期间,我省重点组织实施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每年投入10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西调秧歌、河北乱弹等20个剧种濒危剧种传承保护。2021年以来,我省每年的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达2000余场。2023年,河北聚焦戏曲传承,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戏曲普及等举措,积极打造“北方戏窝子”文化名片,推动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三、 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乡村文化建设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坚持百姓视角、百姓态度,以展示成就、丰富生活为主题,发动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组织开展2000余场唱响河北、舞动河北、书香河北等系列“‘双争’有我”群众文化赛事活动,带动广大农村业余群众文化团队积极参与,深受群众喜爱,广受社会好评。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有5人以上农村业余群众文化团队67434支,涵盖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10余个门类,基本实现农村业余群众文化团队的行政村全覆盖。广泛开展“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在农闲期间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2023年,全省累计组织了7000余场“村晚”活动,线上线下惠及人次达1500余万,成功把“村晚”打造成为了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演出资源和项目,广泛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活动,坚持文化惠民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惠民与夯实基层文化力量相结合,培育壮大社会文艺团体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着力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双争有我”“四季村晚”“冀农乐”等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谋划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充分用好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地方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资源,注重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风貌和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成果,扩大活动声势影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