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几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规划》、河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指出,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文物资源与现代科技的集成应用与融合发展,加强文物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传播智慧化、服务共享化。
近年来,全省文博行业担当作为,始终遵循“需求导向、集约节约、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安全可靠”原则,统筹运用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深入分析研究后疫情时期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趋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进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自2016年以来支持各地组织实施了可移动文物保护数字化项目25个,组织完成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一级文物700件套,二级文物1904件套,三级文物1631件套,共计4235件套。按照全省珍贵文物数量比例,数字化保护工作一级文物完成了54.5%,二级文物完成了14.26%,三级文物完成了3.63%。这些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科学研究和安全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编制发布省级地方标准《金属类可移动文物三维数据采集规范》。
在此基础上,省文物局指导全省文博单位开展线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线上云展览精彩纷呈。“红色印记”网上展览精选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等省内十三家革命题材博物馆、纪念馆经典展示内容,于2021年建党百年纪念重要时间节点面向公众开放,“河北文博学堂”面向社会提供线上文博知识和内容服务,不断提升网上文物研究、阐释、宣传、展示水平。河北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元中都博物馆、蔚县博物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数字化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们积极推广《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进一步加强文物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制度研究,适应博物馆线上业务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研究制订鼓励在线文博等文化服务和信息消费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文博领域信息产品开发,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
下一阶段,全省文博行业将对照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我省《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指导意见》《河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我省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对接做好国家层面文物信息化项目落地,整合我省现有文物数据平台,汇聚整合文物数据资源,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资源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水平,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以有效支撑博物馆线上业务的开展。加强标准规范工作。鼓励有关单位结合数字博物馆建设经验和当前主流技术,充分考虑博物馆、技术专家、用户等多方面的意见,遵循标准规范制定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开展数字博物馆标准规范建设工作,为数字博物馆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