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81号提案的答复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24-06-03 00:00 

葛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与路径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一是先后出台《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北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二是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经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47人;命名17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中8家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三是多措并举,推动非遗合理利用,我省多次举办非遗购物节,鼓励企业依靠或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加强与京东、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的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面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截至目前,我省共设立非遗工坊592家,很多地方通过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就业增收,改善了乡风文明,实现了就近就业、文化振兴的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单位,继续充分利用我省优秀非遗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完善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政策机制。结合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河北省非遗保护条例》调研研究,争取在立法层面对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机制、财政投入上有所推动。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非遗项目保护规划、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考核评估、非遗分级分类保护传承等领域的政策文件,坚持和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非遗保护工作,强化合作联动、整合有效资源,建立制度化、日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二是夯实非遗发展基础。继续优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结构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增强非遗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传承队伍建设,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开展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增强非遗传承存续活力。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加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评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从事生产表演创作以及核心技能艺能提升以及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参加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普及教育活动、参与非遗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动态管理。

三是创新非遗发展路径。以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撬动点,继续推动开展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在“一县一品”基础上,立足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产品创新”两个着力点,通过推动百位非遗工坊带头人能力提升,带动百项传统工艺非遗项目品质培优,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非遗工坊带头人,评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出创意独特、内涵深刻、品质优良,能够突出体现河北文化形象、代表河北传统工艺品质、适合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的非遗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和现代生活结合,用市场和产业手段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金融政策支持。会同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推出“非遗贷”等系列信贷融资联动、打造销售平台等金融助力非遗长效帮扶模式,为非遗人才和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以金融力量激发非遗与产业和市场融合的活力;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开设传统工艺非遗工坊,依托省级以上传统工艺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进一步改进设计、示范引导,促进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大工坊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工坊产品目录,带动城乡就业、群众增收。

五是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回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需求,健全法律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出台《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助力非遗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班中增设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课程,加强传统工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成果,培育知名品牌。眼于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体系和机制,发挥省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横向贯通、协同联动,形成保护工作合力。同时,加大对保护工作考核督促力度,盯重点、出实招、见成效,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细。以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为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