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584号建议的答复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24-06-03 00:00 

杨丙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雄安新区优势拓展我省高质量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雄安新区作为承载国家重大战略的未来之城,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强化基础保障。我省十分重视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及非遗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加大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助力建设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现代城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雄安新区要以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引领,打造高端高新文化产业高地,带动冀中南乃至河北的发展。”推动文旅部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并全力支持推动建设。

二是加强资源调查。紧密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开展雄安新区非遗普查。新区甫一成立,省厅下发《关于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启动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调查和保护规划编制。近年来普查工作有序推进,调查重点非遗项目445项,绘制了雄安非遗分布图,编写雄安新区非遗传承发展报告,编印《雄安新区非遗项目汇编》,掌握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情况。

三是开展展示传播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假日开展大型非遗展示活动。举办了国家级非遗鹰爪翻子拳展演交流大会、雄县京作家具制作技艺展示活动、“非遗展演欢乐过大年”等系列活动。2024年举办“端午·雄安非遗大会”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省主场活动,参与展示展演的非遗项目超过300项,传承人超过1000人,活动吸引现场游客12万人次。立足雄安新区特色,专门组织鹰爪翻子拳、雄县古乐、安新芦苇画、黑陶烧制技艺、京簧竹刻等非遗项目参加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展演大会(潍坊分会场)、中国非遗博览会(济南)、“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展、大运河沿线非遗展、“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全国古城过大年”正定分会场活动、“二月二”龙抬头全国舞龙大会等大型活动。以“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为主题,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为雄安专设展区集中展示新区非遗。出版发行《河北地名文化探源》,专设“雄安新区”一章。

四是重视传承人培养。积极实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以“百人百品”能力提升带动“百城百艺”品质培优。提高非遗传承人补助投入力度,2018年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经费资助由每人每年3000元增加至6000元。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先后组织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37期。通过非遗进教材、进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结合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业界顶级专家开展研究论证,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全国非遗专家、全国文化产业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分析论证,尽快研究提出有操作性、可落地的务实举措,推动雄安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二是制定推动雄安非遗创新发展的专项支持性政策。根据雄安新区的新时代特点,对雄安建设者和新居民带来的新文化形态进行挖掘、培育和记录,将能够在雄安长期开展保护传承的项目尽快培育成雄安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导全国各地非遗在雄安新区落地生根。三是搭建非遗交流展示新平台。尽快对接全国130余所非遗研培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引导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在雄安开展主题创作,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在雄安新区建设十周年之际推出“雄安非遗大展”。在雄安郊野公园建设集非遗创作、研究、采风、研学、展示、交流为一体的非遗展示平台。同时,推动建设一批引领性强、融合度高的非遗街区、展示中心等项目。四是打造非遗品牌活动,依托雄安新区传统音乐资源,谋划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展国家级、国际性非遗音乐品牌活动,用活动带动流量,用流量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亚太中心雄安基地作用,与国际相关单位开展常态化合作交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