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543号建议的答复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24-06-03 00:00 

邱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重塑地方文化和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建立全省联席会议制度,并推动多项法规条例颁布实施,紧紧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重点推动了非遗传承人保护以及重塑地方非遗文化品牌等工作,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增强财政保障。自2013年以来,省级非遗保护经费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特别争取到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3.8亿元,用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传承活动等。目前石家庄市、唐山市、沧州市、保定市等部分市已设有专项保护经费。河北建立了全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库,2018年开始从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至6000元。

二是重视传承人培养。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积极实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以“百人百品”能力提升带动“百城百艺”品质培优。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推动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4家院校入选国家研培院校,先后组织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37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超1300人次。通过非遗进教材、进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指导河北美术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科专业。联合省教育厅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传播基地32家,组织开展非遗系统性研究,形成了田野调查报告和一批高质量论文专著。

三是大力开展品牌活动。发挥非遗赋能城市文化功能,充分挖掘根植各地文化和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定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全国鼓王大会、雄安非遗大会等一批非遗主题的城市品牌文化活动。开展非遗展示传播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假日开展大型非遗展示活动,联合京津共同创办“京津冀非遗联展”,并连续举办六届,组织长城沿线15省(区、市)连续三年开展“长城脚下话非遗”。促进交流互鉴,积极选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法艺术大展等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在美国、奥地利、埃及等国家举办非遗交流展。

四是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开展生产性保护,设立衡水内画等省级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2家,其中衡水老白干等3家企业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制定出台《河北省“非遗 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方案》《河北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会同省人社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认定的非遗工坊共计592家,陈氏定瓷等5个非遗工坊被文旅部、人社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认定为典型案例。河北省被列入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非遗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供需对接活动,在全省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推出电子地图,打造非遗旅游综合体,涌现吴桥杂技大世界、唐山宴、保定宴博览馆、中国·唐山皮影主题乐园等一批融合体验中心。石家庄井陉南横口陶瓷水镇、张家口大境门景区、承德丰宁马镇等古镇、唐山南湖景区、保定易县太行水镇等景区将非遗融入旅游,促进了非遗旅游“双赢”。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加强与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用好各类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加大非遗传承发展保障力度。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加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评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从事生产表演创作以及核心技能艺能提升以及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参加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普及教育活动、参与非遗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动态管理。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升我省非遗活动品牌内涵,持续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购物节”“长城脚下话非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等活动,吸引群众品传统特色美食、赏传统技艺展示、看传统技艺表演,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积极融入重大战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继续以非遗赋能城市建设,深挖根植当地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旅游充分结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蔚县全国剪纸大会、沧州全国运河鼓书大会等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旅品牌。

三是促进非遗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路径,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打造一批非遗美食、研学、演绎等体验中心,构建全业态发展体系,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系列活动,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颜、彰显活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