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蕙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北方戏窝子’的四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我省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2023年,围绕打造“北方戏窝子”品牌,河北不断深挖历史资源,繁荣戏曲市场,推出精品力作,强化人才支撑,创新宣传渠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繁荣戏曲市场,打造品牌活动。
成功举办了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河北省戏曲全剧种会演等活动,并支持张家口、石家庄市围绕二人台、五路丝弦等地方剧种开展特色戏曲品牌活动。全年全省开展戏曲名家名团名剧演出500余场,全面发动全省700多家戏曲院团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各类惠民演出3万余场,惠及观众8千万人次以上,全面擦亮了“北方戏窝子”品牌。
二、 发挥名家作用,强化人才支撑。
2023年,我们把培养拔尖戏曲人才作为戏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巩固人才队伍、拓展人才储备,用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等扶持项目和平台,推出了郝士超、丁云飞、张警月、孙娜、吴佳磊等一批优秀青年戏曲演员。省文联通过“秀林计划”优秀青年人才扶持项目培养了10名青年戏曲人才。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共同制定并印发了《河北省“文化名家工作室”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省文联已为贾吉庆、刘秀荣、雷保春等30 多名戏曲名家成立名家工作室,省文旅厅还邀请京剧名家尚长荣、李宏图等在我省成立了名家工作室。同时壮大戏迷公园、湾里庙国剧社大戏楼等戏迷活动阵地,结合名家名剧演出,邀请名家深入戏迷票友之中,并在每场精品剧目演出前举办名家与票友的见面会,各位戏曲名家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集合优质文化资源零距离服务普通百姓,全年共组织戏曲讲座和名家工作室活动300余次。
三、 借力各项平台,加大保障力度。
用好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奖励资金和省文旅厅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经费,完成了重点戏曲创作项目河北梆子《瓦桥关》《荷花淀》、评剧《东垣大医》《情满南王庄》、老调《马兰花开》的创排;用好用足各类国家资金,包括1000万元的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项目补助资金、2067万元的“送戏下乡”资金以及传统戏剧类国家非遗专项资金、国家艺术基金,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省会文惠卡项目经费,支持各级各类戏曲院团开展驻场、进基层、进校园等不同形式的惠民演出。
四、 创新传播渠道,推动戏曲普及
将戏曲的推广,特别是面向年轻群体的普及,作为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戏曲传播渠道。创新开展“遇见艺术”戏曲快闪,组织戏曲演员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广场、街区、商业中心等地演出,并通过网络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让戏曲艺术走出剧场,走入百姓生活场景,让人民有更多机会接触戏曲。强化新媒体传播,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燕赵腔调北方戏窝子”5集系列专题报道和10集《走遍河北——遇见·北方戏窝子》系列专题节目,收到了良好反响,同时还邀请了李胜素、于魁智、白燕升等名人进行代言,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时代生机。
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正是我们长期关注和推动落实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持续点亮“北方戏窝子”品牌。
一是打造戏曲精品。创排提升河北梆子《华家口》《万里江山》、京剧《小兵张嘎》《雄安人家》、评剧《东垣大医》等重点戏曲作品,同时整理复排京剧《八大锤》《穆桂英挂帅》等。
二是繁荣戏曲市场。在成功举办“戏曲过大年”和“看大展,赶大集,听大戏,过大年 十台大戏贺新春”春节系列戏曲演出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2024京津冀戏曲展演季和全剧种会演,同时协助有基础的地区树立“戏窝子”品牌,如保定市关汉卿戏剧展演季、康保县冀蒙晋陕二人台展演周、石家庄市五路丝弦汇演等。
三是培养戏曲人才。开展 2024 年度“秀林计划”选拔活动,进一步发掘优秀戏曲人才,开展“群英荟萃”——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戏曲人才大比武,并为他们积极搭建展示、提升平台。立足我省文艺后备人才“春苗行动”,借助“小梅花”评选,结合戏曲名家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戏曲艺术大讲堂,推动戏曲文化在青少年当中落地生根,助力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谋划研究“争梅”方案,选拔我省最有潜力和冲击力的演员,为其量身打造冲奖剧目并邀请专家把脉提升。
四是建设戏曲阵地。充分发挥名家工作室示范作用,引领更多基层群众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实现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支持各地戏曲公园建设戏迷活动阵地。进一步打造湾里庙步行街国剧社大戏楼的“天天有戏”品牌,使之成为街头戏曲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