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403号建议的答复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24-06-03 14:00 

李家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传统工艺特色研学基地助力全省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立足实际,深入挖掘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河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对城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传承人群规模不断壮大,传承实践活力不断增强,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坚持政策引领,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印发《关于河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河北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全面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二是推动试点示范,河北省被列入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非遗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全省认定备案非遗工坊592家,通过非遗工坊建设带动非遗项目近300项,直接吸纳脱贫监测人数15000余人,带动就业人数94000余人,就业人口人均年收入37000余元,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技能培训16万人次,近两年累计培训37万人次,培育工坊产品品牌近600个。陈氏定瓷等5个非遗工坊被文旅部、人社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认定为典型案例。三是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组织传统工艺项目调查,对全省传统工艺项目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挖掘整理,收集代表性实物,建立传统工艺项目档案。四是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和省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指导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组织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37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1330人。五是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以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为契机,设立传统工艺专区,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题宣传和重点推介。在历年组织的河北非遗购物节活动中,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近几年举办的河北非遗购物节参与非遗项目共500余项,涉及非遗产品5万余种,其中有非遗工坊、老字号等实体店,还有淘宝、京东等网店250余家,累计销售额近1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充分利用我省优秀非遗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传统工艺非遗工坊创建力度。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开设传统工艺非遗工坊,依托省级以上传统工艺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进一步改进设计、示范引导,促进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大工坊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工坊产品目录,带动城乡就业、群众增收。

二是大力引导和培育工坊带头人。增强非遗发展内生动力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开展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增强非遗传承存续活力。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加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评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从事生产表演创作以及核心技能艺能提升以及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参加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普及教育活动、参与非遗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动态管理。

三是创新非遗产品助力服务乡村振兴。以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撬动点,继续推动开展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在“一县一品”基础上,以非遗工坊为突破口,联合金融部门、抖音服务等有针对性出台“非遗贷”金融产品、开展直播技能培训、拓展网络销售渠道,以“贷 销”的双向助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非遗工坊带头人,推出创意独特、内涵深刻、品质优良的非遗产品,打造出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典型工坊案例,持续推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深挖文化内涵活跃非遗实践。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路径,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演绎等体验中心,构建全业态发展体系,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系列活动,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颜、彰显活力。

五是继续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及时寻找适合残疾人参与的机构,并精选适宜的机构给予适当的支持。同时充分利用重要节点,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文化创意项目交流,为优秀项目提供文创交流和展示的舞台,助力全省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