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至7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学会协办的“冀蒙交界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论证会”在河北康保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等30余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等7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学者先后观摩考察了内蒙古化德裕民遗址、四麻沟遗址,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尚义四台遗址、崇礼邓槽沟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遗物,并听取了考古项目负责人发掘情况汇报。与会学者就坝上地区这几处遗址所处的古地理环境与居民的生业方式,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属性,动植物考古,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今后一个时期坝上地区考古工作规划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部分学者还对该地区距今9000至4000年阶段的文化谱系以及各考古学文化进行交流的地理通道进行了梳理。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目前所发现的距今9000—7000年的化德裕民遗址、四麻沟遗址、康保兴隆遗址、尚义四台遗址等属于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可以命名新的考古学文化,该考古学文化大致可分三期:第一期遗存距今8000年以上,以裕民遗址、四麻沟遗址一期、兴隆遗址一期为代表,以圆形半地穴式房屋为主,面积较小,室内居住面有方形或五边形石板灶;陶器以圜底罐、圜底杯、方形或长方形盘状器为主,器表多施麻点纹;石器以打制为主,少量为磨制,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第二期遗存距今8000—7600年,以四麻沟遗址二、三期、兴隆遗址二、三期为代表,以圆形、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房屋为主,面积稍大,室内居住面依然可见方形石板灶;陶器以平底深腹筒形罐、平底小罐为主,偶见尖圜底罐及圜底杯;陶器纹饰种类比较丰富,除麻点纹外,还可见线刻纹、编织纹等,部分陶器口部多饰花边;石器依然以打制为主,锛形器略显衰落,细石叶与端刮器在整体石器组合中比例降低,石杵、磨盘、磨棒数量增多。第三期遗存距今7600—7100年,以尚义四台遗址为代表,以圆角方形半地穴房屋为主,灶址为地面灶,不见方形石板灶;陶器以素面深腹筒形罐、素面小罐为主,不见尖圜底罐;陶器表面多为素面;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数量大幅增加,石磨盘、磨棒,磨石、石铲、石斧工具等占相当比重。也有专家认为,尚义四台遗址与内蒙古裕民、四麻沟和康保兴隆考古学文化面貌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支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文化年代偏晚的一个地方类型。专家们一致建议应继续推进该区域的考古工作,对涉及的研究内容、方向应统筹安排,开展多学科合作交流,推动该地区考古学文化、聚落、生业、环境研究向纵深发展。
另外,邓槽沟梁遗址考古发掘引起了与会多数专家关注,该遗址延用时间长,文化面貌丰富,从距今8000年至龙山时期发现有裕民(兴隆)、后冈(仰韶早期)、海生不浪(仰韶晚期)、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厘清该区域考古学文化变迁与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特别是龙山时期夯土台基及城址为河北省首次发现,堪称河北第一城,意义重大,其性质应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专家们建议,该遗址下一步应该首先着重研究解决龙山时期城墙的范围、营建方式及始建、使用、废弃年代,城内外道路及重要建筑或设施的布局等问题。同时,专家们提出应加强邓槽沟梁遗址的保护工作,避免当地居民取土使遗址遭受破坏。
最后,大会呼吁冀、蒙、晋、辽、陕等省市应加强蒙古高原南缘新石器遗址考古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将该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统筹安排,持续推进,考古中规划先行,早日将其纳入“考古中国”计划。
冀蒙交界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论证会在康保召开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19-09-17 22:44 来源:河北省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