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男,1945年生,宣化区春光乡王河湾村人。
王河湾挎鼓属于民间“社火”里地秧歌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以四鼓配一镲一钹的方式进行表演,分为起鼓、行进鼓、查灯鼓、收鼓几种打法,可以作为整个秧歌队伍的打击乐器,也可以单独表演。贺海早年师从贺天金学习王河湾挎鼓,为第四代传人。在继承父辈传授的基础套路上,经过长期的实际表演磨练总结出十二套别具一格的打法。现在他还不断地总结创新中有:张飞骗马、武松打虎、苏秦背剑、黑虎掏心,有举火烧天、前出后迎、双人伐木、双人互打,有孙悟空玩金箍棒、秀女踢毽、游龙戏凤、西施浣纱等。文革期间,王河湾挎鼓停滞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在政策鼓励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河湾的挎鼓队又重新成立起来,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挎鼓,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有所创新,不但在村里自娱自乐,而且还组织起来到各个单位进行慰问演出,挎鼓队自编、自唱、自演的“风流子歌”宣扬了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并在张家口市首届举办的农村文艺演出中,打败了各路好手,一举夺得了冠军。
从艺几十年来,贺海经历了许多艰辛困难。曾经因为挎鼓队员调整问题得不到村民理解,挨打住院、情绪低落,挎鼓队面临解散的境况。后来在一些老艺人的力劝下,贺海始终放不下心中热爱的挎鼓艺术,为了继承祖辈的艺术,挎起腰鼓,带领大家重振旗鼓,受到村民的热烈拥护和全力支持。贺海的家人全力支持着他的事业,每逢表演前,妻子早早就为他做好了饭菜,打点好行装,表演结束后,又默默地换下他那被汉水湿透的衣服,洗净、整理好。遇到村民的不理解,家里人都会劝慰贺海,帮他走出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在挎鼓艺术事业上。
贺海在教授挎鼓技艺的时候,受到队员们的一致理解和拥护。从前的挎鼓表演是清一色的男性演员队伍,在贺海的培养和鼓励下,鼓队中多了女性的身影。女学员们练习得很刻苦。有的女学员为了尽快掌握鼓点,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练习上,在做饭时用筷子敲打碗练习、切菜时用刀剁出鼓点、睡觉时敲打自己的肚皮练习、怕鼓声影响邻居休息,躲到山沟里去练……通过不断地练习,这些女学员在演出中以出色的表演成为了鼓队中的亮点。
贺海感受到要让这门面临失传的艺术得到继承就要从娃娃抓起,后来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运作,于2009年在四方台小学建立了“王河湾挎鼓”传承基地。手把手精心传授,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贺海对多个单位进行过挎鼓培训,效果显著。1995年,在宣化通信指挥学院培训了两个连的王河湾挎鼓;1996年,在宣化炮兵指挥学院进行培训;1999年,在宣化金矿企业办培训挎鼓,人数为100人;2001年,到宣化县张家园进行培训;2006年,为春光乡西城村培训挎鼓60人次。1985年,他组织的挎鼓队获得张家口市首届文化艺术节汇演第一名,2006年至今,连续几年取得宣化区乡艺比赛第三名。
王河湾挎鼓正因为有了像贺海这样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的传承人,有一大批热爱挎鼓艺术的爱好者,才会走到今天的繁荣,走向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