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来,男,1932年生,宽城满族自治县退休干部。
“宽城背杆”场面宏大,需要演职人员众多,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锣伞头前开道。“背杆”表演者分为上角、下角:上角(俗称上架)专指扭动的孩童,专挑选面目清秀、体态轻盈的女童,经过严格的培养训练才能参演;下角(俗称下架)主要负责顶架,即托起上角,表演者多为身体强壮、习练武术之人。顶架越多,表明表演者的实力越强。马春来从10岁参加了“背歌”会,从乐队转到化妆组学习化妆、包头,到大衣箱组学做信儿、绑信儿、上装插信儿,学习和掌握了“背歌会”的全部技术。多年来不断改造精进,90年代前“宽城背杆会”一直活跃于民间传统节日、庙会表演。
传统民间艺人马春来老先生是宽城背杆第十三代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家族后人多年来一直从事这一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传承,马春来老先生师传第十二代传承人小炉匠(技艺沿袭口里、口外民间花会优秀特点,根传于山东省),后继代表性传承人不断演艺精进,现已传承至十四、十五代。
目前代表性传承人老艺人马春来利用空闲时间一直从事此会种的传承工作。在各方面条件制约的条件下自己拿出部分资金从事传帮带活动,此做法令人感动,为后辈传承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宽城背杆现状十分濒危,幸喜老艺人在身体堪忧的状态下传授发展了一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后继队伍。主要作品有:“算粮登殿”、“二度梅”、“麻姑献瑞”、“排风挡马”、“血手印”、“火洞天”等。
1990年宽城满族自治县成立庆典期间,在政府高度重视下,他成功恢复演出,重新展示了背歌会的风采,获得了各方好评。2006年,在市、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重新组织、深层次挖掘、整理宽城背杆的材料,宽城背杆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