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富才,男,1929年3月出生,汉族,农民,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北高洛村人。
闫富才的父亲闫敏是本村音乐会的老乐师,在当地颇有名气。受父亲影响,闫富才从小对古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稍有闲暇,父亲会翻开《乐谱本》来一咏三叹地击节演唱。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五岁时,父亲曲谱本上的七十来首曲牌,他已经能够一字不差地背唱三十多首,不但唱名、阿口、音准、节奏相当准确,尤其是韵味之绝,令会里的众位老乐师们称奇不已。1945年高小毕业后,16岁的他正式跟父亲学管子演奏和工尺谱读谱法。
按祖传规矩,民间音乐会的演出是不准收取任何报酬的。因此,从事音乐会演奏的乐手们不管技艺多高,也不能靠这个行当糊口,更不能养家。为了生计,父亲托人给闫富才找了个教师工作。闫富才也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更让他魂牵梦绕难以释怀的仍然是古乐,于是,当教师不到几年,便辞职不干,回家继续练习古乐演奏。
父亲又把他送到北京一家工厂工作。闫富才凭借自己的聪明干练,很快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颇受领导器重。但他心中始终没放弃古乐,每逢星期天,他不是带着管子到公园去习练,就是到智化寺去跟老和尚切磋演技。1962年,闫富才不顾家人反对和工厂挽留,毅然辞职回家,一头钻进古乐演奏中去。老父亲无奈之下,干脆成全了儿子,把自己的一身本事一股脑儿传给了他,叮嘱他一定要把千年古乐传承下去,不得失传。
闫富才谨遵父命,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音乐会奏、打、唱等所有曲牌,同时也能熟练掌握管子、笙、云锣、铙、钹(小铙钹)、鼓、板、铛等音乐会内的所有乐器演奏方法,成为会中的主要乐手。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习练,闫富才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古乐演奏专家,慕名来投师者颇多,前来找他采访的媒体记者络绎不绝。目前已经教授本村及本县其他村如北白堡、东洛平村、胡家庄、北汝河等音乐会学员60多名。
他的主要成就有:一是活儿全。识工尺谱、简谱,能背诵、演奏本会上辈传承下来的所有古谱,能熟练使用本会中所使用的所有乐器,包括奏、打、唱。二是业务精。能熟练掌握管、笛、笙和云锣的演奏技巧。特别是主奏乐器管子,气息控制是音准的关键之一。目前他虽然已是80多岁的老人,但拿起管子一吹,气息不温不火,一下子到位。对于云锣的演奏,他认为,云锣主要是为乐曲即兴“加花”,适当加花能烘托气氛,渲染主题,加强乐曲感染力,必须让人听后有“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的感觉。对古乐的方方面面,他都有独特的见解,他说:打(指铙、钹、鼓、板、铛等打击乐器的演奏),要做到强、弱、快、慢恰到好处,舞姿飘逸大方,面部表情松弛自然。唱(指宣卷时的念诵和演唱),必须做到吐字清晰,断句准确,速度适宜,旋律准确,声情并茂。三是积极传承。从80年代开始,每年接待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各国专家及我国大专音乐院校的教授、学生400余人次,广泛介绍高洛古乐的工尺谱唱法、高洛古乐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乐器的选料、制作、平音方法等。2004年以来接待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媒体采访、录音、录像30余次。四是舍得付出。几十年来,个人出资为村音乐会盖了三间房,供排练使用,同时还出钱为会里添置乐器、服装。为解决冬季取暖问题,每年捐出约3000~5000元用于购炉具煤炭。
他参加过很多重大演出场合并获得好评。2004年5月18日到北京国际博物馆日大会;2005年到石家庄为河北师大艺术学院演出; 2006年应邀参加北京智化寺非物质文化遗产揭幕仪式演出;2007年参加北京春晚,同年获河北省第一届民间器乐大赛金奖;2008年获河北省第二届民间器乐大赛金奖。合作编辑的《高洛音乐会》2007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