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齐瑞龙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12-12-21 00:00 

齐瑞龙,男,1943年生,安次区码头镇南响口村人。

南响口村是永定河畔的一个古老村落。南响口村的齐氏家族,还有其他许多家族,都是从“燕王扫北”时移民过来的。那时人们就是因为南响口村有一座弥陀寺,才在这里定了居。古时的观念,村里要有寺庙才会兴旺。据老人们讲,那时的弥陀寺香火非常旺盛,可惜的是1950年前后被拆除了。根据现在弥陀寺留下来的辈分传承歌诀(清净觉海源洪广,悟本真常慧性宽,祖道兴隆传法演,普周沙戒定心安)也可推知,那时已有僧人在弥陀寺传承。现在南响口流传的梵呗音乐就是弥陀寺遗留的产物。

旧时的观念,梵呗音乐只能在寺庙里传承。由于时代的变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弥陀寺的周月师傅开始教授一些俗家弟子。周月师傅法号周月,俗名石景玉,祖籍固安牛驼镇。他尤擅打双云锣,其他各种乐器也样样精通。在弥陀寺和方圆十里八乡,他是一位全才。他更主要的成绩是在教育后学上。周师傅有三个出家弟子,大师兄沙文,二师兄沙然,小师兄沙章(这是俗家弟子的叫法)。1950年开始周师傅收了一些俗家弟子。第一批拜师的有齐瑞安、刘术礼、刘兴文、齐术芬、褚广林等。第二批拜师的有齐瑞龙、侯云江、翟文生、杨书帆、褚永昌、褚永辉等。现在这两批弟子所剩无几,大部分已经作古。大家在闲谈时总会因向周师傅拜过师,磕过头而自豪。再后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齐瑞龙所传,就只是向周月师傅遗像行礼了。

齐瑞龙在上学时已经对梵呗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经常跑到弥陀寺去听。1960年齐瑞龙向周师傅行了拜师礼,算是正式开始学习梵呗音乐。文化大革命时期,梵呗音乐已无人演奏,齐瑞龙便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在这个时期笛子与笙的进步是很大的,各种专业的演奏技巧都是在这个时期练成的。梵呗音乐的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在工尺谱的学习上。工尺谱不但难学,而且易忘,不经常温习是不行的。有好多古老曲目就是因此才失传的。齐瑞龙从学事开始一直到今天,从没有间断对工尺谱的记诵。

梵呗音乐中笛子的吹法不像独奏曲,讲究双吐、三吐、花舌,而是专门在管子演奏的空当塞空儿,讲究花字、打字等。齐瑞龙在打下坚实的梵呗音乐基础之后,在七十年代又加入了文艺宣传队,从独奏曲上着实下了一把功夫。当时有一首笛子独奏曲《手捧宝书谈心得》成就极高,引来四外十里八村的笛子爱好者专门慕名来学习。后来由于笛子专业技巧的加入,使梵呗音乐的风格更加浓郁,曲调更加悠扬。

梵呗音乐中管子是一件很难练习的乐器。它本身虽开音孔但没有音准,音准须靠引子所含的力度与吹气的大小来控制,所以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俗语有“千日管子百日笙”之说。齐瑞龙在九十年代初期习管,已经有了各种乐器的基础,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加之笛子的手花,不由自主地渗透到管子中,对于那些快速演奏的小曲,根本不存在困难。北方的管子总体特征是粗犷,豪放,沉稳,这也是南响口梵呗音乐的特征。齐瑞龙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只是在这几年随着管子二重奏的出现,才开始了新的探索。

吹笙主要继承大工大尺的老传统,讲究铺平垫稳,托得严实。吹管在演奏过程中可以换气、甚至歇一乐句,但笙是不可以的,必须要把空当补严。齐瑞龙的钹打得也很出色。曾向师兄齐瑞连经常讨教,齐瑞连得到过庙里老四和尚演光的真传,钹点出奇,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如今齐瑞龙的慢长行钹在其他音乐会也是打不了的。

齐瑞龙在很好地继承了南响口梵呗音乐的基础上,有四个方面成就突出。一是以简谱为工具,进行工尺谱教学。工尺谱口传心授的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齐瑞龙便利用简谱简单明了,易于识别的特点,将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以利后学。二是学会了点笙。笙在天冷的时候,尤其户外演奏是很费的。每场演出下来,修理费用很高。学会了点笙,为音乐会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学习点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通过挖掘研究“点笙排簧论”,结合实践,又多次到笙制造厂进行观摩学习,加之不断向兄弟音乐会中有经验的人请教,现在已经达到大型演出不用外出点笙的水平。三是挖掘整理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曲目。例如《古美酒》,这是一首老曲子。本中有记录,但师父记不全,没有传下来的曲目。通过齐瑞龙与师兄弟们的回忆和逐渐润色,使它又重新恢复了演奏。又如《大阿弥陀赞》,这是一首佛教唱诵曲目,全国各地寺庙也有此曲,但风格不同,通过对沙章录音资料的整理,齐瑞龙带领齐乃彦,王利群等进行了记谱,使它今后不再失传。

在技艺特征上,他形成了“大方准确,刚柔相济”演奏风格,代表作品有《手捧宝书谈心得》、《张公赶子》、《哭黄天》、《玉芙蓉》、《四上派》、《卫南楼》《极乐锁》、《斗鹌鹑》《挂金锁》等。2007、2008年连续两年带领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参加河北省民族器乐大赛,并获得民族器金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