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赵永林(安次区军卢村音乐会)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12-12-21 00:00 

 

 

赵永林,男, 1938年生,廊坊市安次区人。军卢村音乐会第四代传承人, 2005年因音乐打钹技艺高超被省文化厅批准为首批百名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艺人”。

代表曲目有《张公赶子》、《哭黄天》、《金字经》、《玉芙蓉》、《四上派》等。1991年,应邀赴北京为北京财贸学院的大学生们演出。2006年参加了安次区组织的民间音乐会演、霸州龙泉寺演出活动。

军卢村在历史上曾经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远在义和团运动产生之前村中就有自娱的团体,名为音乐会。1957年,赵永林拜军卢村音乐会第一代传人韩存志为师,学习乐器演奏,主工打鼓和云锣,期间还曾拜东风村的秦开山为师,学习乐器演奏两年,当时也只是单纯地出于兴趣爱好,没想到一学几十年,如今笙、管、笛、箫样样拿手,尤其精通云锣。

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锣面无脐,边缘被垂直于锣面的锣沿固定,锣边钻有小孔,用绳系于装着木格的特制木架上,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锣(名“高工锣”)不常用,故民间又称“九音锣”。小锣大小相同,面径均为8厘米,因厚薄有别,故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

军卢村音乐会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主要遵循以师带徒的方式,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教授。那时白天干活儿,只有在晚上学习。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因为条件有限,当时只能一边看着曲子本,一边用手打着用在木板上画几个锣圈制成的云锣作板眼,时间久了,手都拍肿了,但他乐此不疲。学习工尺谱更有一定难度的,一开始学习的人挺多,等一念大曲时,就被其中的“那口”(曲子中的弯转)给难住了,学的人逐渐都退缩了,最后只剩下四五个了。至今,同时学艺的只剩下他一个人还与后辈们一起为弘扬义和团音乐作着努力。

目前,军卢村音乐会表演的曲目还都是传统和声奏法,讲究大工大尺。云锣多演奏乐曲中旋律的骨干音,有很强的色彩性。赵永林在继承传统云锣表演形式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或大跳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