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裘孝信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2012-12-21 00:00 

 

 

裘孝信,1939年生,河间市行别营村人,早年任教,中年因病失明,病退家居,受村风、家风的濡染,自幼喜诗歌吟咏与创作,擅长无乐器伴奏吟咏诗词。

自记事起,他就很受祖父的疼爱,长到很大了,还跟祖父睡在一个被窝里。祖父认为他这个孙子还算聪敏,勤加教习,尤其是诗歌吟咏。裘孝信对此也很有兴趣,因此年幼时便会背诵、吟咏许多诗词。上学后,许多老先生在教其诗词时也常常辅以吟咏,这是裘孝信对诗词吟咏产生兴趣的最初阶段。参加工作后,他与父亲和文友的通信中也常以诗词沟通。40岁那年裘孝信患眼疾,逐渐失明,退职返乡,当时对他打击很大,觉得从此以后的生活不会有什么意思了。他的父亲以及众多文友坚持以诗词吟咏来慰藉、开导他,这是裘孝信对诗词吟咏产生兴趣的第二阶段。“文革”期间,裘孝信的家族受到了较大冲击,大量家学典籍、文稿、文物遭到毁失,行别营村文风敛迹,吟声骤止。许多诗词吟咏高手亦先后过世,令人扼腕。

终于盛世重现,文风又振。2001年,行别营村成立了“河间毛公诗词学会行别营分会”,创刊《瀛东诗韵》。有了活跃的舞台,裘孝信一如既往地吟咏诗词,这是他兴趣大增的第三阶段。行别营村文风极盛,是公认的城东文化重镇、诗风古镇,在“孝而优则仕,仕老而引归,归而又劝学”的传统中,诗词创作、吟咏等文化活动十分丰富,裘孝信是公认的歌诗代表性人物,深得人们尊重。

因为《诗经》中的每一首都是流行在当时的歌曲,尤其是“风”部分均为民歌。毛享与毛苌在河间设馆教习《诗经》的时候,尽管是用“合韵”,但大部分都可完整地吟唱,史书上记载的“河间歌诗”,即起源于此。裘孝信古声韵吟咏诗词,其实继承的就是家学。歌诗是以近乎唱诵的声调,通过吟咏的形式,表达或抒发诗词作者尤其是吟咏者的情感,旧时,也用来教授学生。它基本上继承了我国北方河间一带旧时文人骚客诗词吟咏的风味。

河间歌诗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书香世家文化仕子传统吟咏风格,不受乐器条件限制,声调灵活,简学易学,接近民土民风,加之吟咏起来声调抑扬顿挫,时而欢快,时而苍凉,颇有古汉韵之风。裘孝信子孙四代均会吟唱河间歌诗,他目前掌握歌谱、歌词五六套谱,以及吟咏顿挫规律,能根据特有曲调,不用任何配乐吟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复苏,裘孝信了参加了本村诗词创作群众组织“老年音乐会”。2002年本村成立“河间毛公诗词协会行别营分会”, 裘孝信任副会长,现为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近年来,在各级刊物发表诗词作品100余首,其中《国庆感怀》、《过年》、《颂北京申奥成功》、《庭院》、《葡萄》、《对弈》、《自勉》等作品被收录于200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作品精选》。多次接受学术界师生专访,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制作节目进行专题报道。2005年12月,他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007年6月,他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网站地图